《西大钟下》小柯带你重返音乐的80年代

星空影院小白影视资讯人气:655时间:2022-01-06 00:28:23

著名音乐人小柯今年50岁,他送给自己一部戏剧生日礼物——上周末在小柯剧场首演的音乐剧《西大钟下》。

以往小柯的音乐剧往往用他创作的经典歌曲命名,比如《因为爱情》《稳稳的幸福》,这次的《西大钟下》让人乍一看,似乎不太了解它是什么意思。这是一个有年代感的名字,也带有明显的群体属性。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人会知道,北京火车站西边的大钟下,是一个集合地。当时各路文艺团体、歌手、乐队到全国走穴演出,基本都是坐火车出发,只说时间不说地点,因为地点永远在北京站的“西大钟下”。

这部音乐剧讲述的就是当年走穴乐队的故事,每个情节都有原型。虽然讲的是旧故事,但对今天的观众,尤其是受众偏年轻化的音乐剧观众来说,这些往事都是“新”的,其中有大量走穴的“暗语”,结合着当年北京方言的土语,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。小柯就化身“串讲人”的角色,讲述这些“暗语”,再加上演员们身穿的花衬衫、喇叭裤和长发造型,把上世纪80年代呈现在舞台之上。

印象里,小柯几乎没写过摇滚风格的作品,这次写一个摇滚乐队为主角的音乐剧,小柯在风格上做了突破,青春,热血,激情飞扬。如果单看《西大钟下》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,可以说是舞台上很常见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,那观众们为何还能被感动?可能因为看到最后才突然发现,作为“串讲人”的小柯和剧中人有一定的关联,故事和现实突然有了连接。也可能是那些热血的歌曲,唤醒了自己的青春记忆。从故事讲述的年代上看,《西大钟下》的确属于小柯那一代人,但音乐唤起的情绪没有年代的边界。

以今天的视角看这个剧,还有一些小唏嘘。当年歌手走穴没有伴奏带,都是带着乐队一起演出,这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假唱。《西大钟下》中的演奏是真演,剧中也有一些情节表现的是歌手和乐队之间的互动,这些真实的状态让人感动。从那个年代经过的人,对“现场感”这三个字有绝对的追求,现场乐队是标配,放伴奏带仿佛都是一件“不太还意思”的事情,但听着mp3长大的一代人似乎没有这个执念,这可能也是一种代沟。

为什么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歌坛群星倍出呢?想想看,当时无论国有、民营,还是临时组班子演出的文艺团体,出去走穴都是真唱,都要和无数乐队磨合,能出人头地的人肯定是一场一场演出来的。在没有“百万修音师”的年代,即便粗糙,也带着真实的质感。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yeshinai16@163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2 星空影院 蜀ICP备83147569号